微信“扫一扫”浏览

确认
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:

  余闻上古之人,春秋皆度百岁,而动作不衰;今时之人,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,时世异耶?人将失之耶?

  岐伯对曰: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

  今时之人不然也,以酒为浆,以妄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,务快其心,逆于生乐,起居无节,故半百而衰也。

《黄帝内经》的饮食架构

  《黄帝内经》有一段话说: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。这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营养学概念!早在两千多年前,中医已经有类似营养金字塔的说法了。

  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。这十六个字却是有序排列的。不可以乱!乱则百病生。

  五谷

  一个“养”字,突显人类饮食中的最核心的部分——五谷的重要。五谷是饮食的基本,是最主要的,因此又称为“五谷为主”。

  为什么必须要是全谷(如糙米、全麦)呢?

  五谷者,植物之种子也;种子者,植物之精华也。人类和其他动物都需要能量才可以生存下来,但我们又不能够直接从宇宙中吸取能量,只可以间接地通过植物的光和作用来吸收能量。植物的不同部位,所含的气和神是完全不一样的,最精华的东西,都含在植物的种子里。食用植物的种子是最主要的接受宇宙能量的方法。

  从古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意义上来说,我们所说的吃饭,实际上应该是吃植物的种子(五谷),而其他的东西(蔬果、水果等)只是辅助补充的。

  五果为助

  水果基本都有通便的作用,所以吃水果,应该是五谷吃多了之后,帮助消化的一种东西,为的是不让体内产生壅滞。五果只能作为人类饮食结构当中的一种辅助。

  五畜为益

  益,在古汉语中与"溢”是相通的。溢的释义:1、充满而流出来:河水四溢。洋溢。 2、过分:溢美之词(过分夸奖的话)。

  古人告诉我们,五畜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自然之美。只有在极端不得已的条件下,为了保命,人类才会将少量的五畜作为救命的食物。在农业种植正常情况下,人类靠食用五谷及杂粮已经完全满足生理需要了。如果此时仍然要吃动物的肉,就会“溢”,所谓的“病从口入”。

  五畜为溢,是古人对人类饮食的警告!动物是人类的朋友。将动物当作食物其实就是饮食结构上的“画蛇添足”。食用动物的肉,是万病之源。尤其是现在的养殖方法,饲料、化学添加剂、充满大量化学添加剂的饭店的剩饭剩菜、转基因油、以及穷其一生也离不开的圈养的铁笼子……食用这样的动物的肉,不致病,简直就是违背天理!

  五菜为充

  一个“充”字,告诉我们蔬菜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:补充的作用,而不是饮食的主体。

  仔细看这四大类,严格来讲不是平等地位,而是有不同层次的,不是说每天四类各占一份就最好。谷类是供养人生命的,所以最为基本、必须吃!水果是辅助的,而蔬菜则是补充的。所以按次第说,谷类应该吃最多,蔬菜水果为其次。

  至于肉类,其作用是益,这个字用得非常巧妙!益在古文的本意是溢,即满溢,水满泻出水库外。所以益字在《内经》中有时候也属贬义,有水能覆舟亦能载舟的过犹不及的思想,它很容易走到反面。

人体不适合吃肉

  《黄帝内经》还记载了很多吃肉所导致的疾病,例如:

病热少愈,食肉则复,多食则遗,此其禁也。《素问热论篇》)

  这是说一个人刚感冒初愈,千万不要给他吃肉,吃了容易使病情复发。可是我们很多时都是倒过来的,刚感冒好了,稍有点胃口,就立刻吃肉;又或者刚生孩子的妇女,就天天喝鸡汤,其实都对身体不好。

消瘅仆击,偏枯痿厥,气满发逆,肥贵人,则高梁之疾也!《素问通评虚实论》

  这里的高梁是指膏粱,是脂膏、细粮的意思(并非指谷类里面的高梁米),传统解释为肥甘厚味。仔细而言,膏是指肉食,尤其指肉食里面含有脂肪较多的一类;梁指精细的食品,细粮可理解为经过精加工,就像在超市里能面买到的各种食品:蛋糕、罐头、薯片、糖果。

  这段话作出严厉的警告!例如糖尿、中风、半身不遂、身体痿弱、气喘等病,是肥胖、富贵人才得的,都是因为吃膏粱太多引起的。

高梁之变,足生大丁。《素问生气通天论》

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,今禁高梁,是不合其心。《素问腹中论》

夫王公大人,血食之君,身体柔脆,肌肉软弱,血气慓悍滑利,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,可得同之乎。歧伯答曰:膏梁菽藿之味,何可同也,气滑即出疾,其气濇则出迟。《灵枢根结》

且夫王公大人,血食之君,骄恣从欲轻人,而无能禁之,禁之则逆其志,顺之则加其病,便之奈何?治之何先?《灵枢师传》

  《内经》有这么多的记载,可以知道当时已经知道饮食血肉的坏处。看来历史还是不断重复,到了今天,为何高血糖、高血压、高血脂的人这么多?原因很简单,都是富贵病,是吃出来的。

  上面的最后两段《内经》引文,有一个挺有趣的地方,指出了吃肉的人的体质和性格:身体脆弱、肌肉软弱,骄傲放纵、轻视别人,不可以说反对他的话,就像暴君那样。

人体适合吃五谷

  在《黄帝内经》之中,经常指出人的胃的功能,是用来腐熟水谷。例如:

胃者水谷之海,六府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于胃以养五藏气。《素问五藏别论》

人以水谷为本,故人绝水谷则死,脉无胃气亦死。《素问平人气象论》

四支皆禀气于胃四支不得禀水谷气。《素问太阴阳明论》

荣者水谷之精气也,和调于五藏,洒陈于六府卫者水谷之悍气也,其气慓疾滑利。《素问痹论篇》

胃者,五谷之府。《灵枢本输》

谷入于胃,脉道以通,血气乃行。《灵枢经脉》

胃中热则消谷六府者,胃为之海五谷乃容。《灵枢师传》

胃大一尺五寸,径五寸,长二尺六寸,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,其中之谷,常留二斗,水一斗五升而满。《灵枢平人绝谷》

  类似的记载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十分常见,认为人身的气血是从水谷化成的。就算最后一段用解剖的角度去观察肠胃的大小,也不忘用水谷的多少作容量单位,可见肠胃最佳的消化对象是五谷。所以《黄帝内经》时代认为人最应该吃的,就是以五谷为主的饮食方式。


点击上图阅读更多好文章

请长按图片,关注公众号

我知道了
我知道了